以 史 鉴 谢 源
广州 谢汉清
近二十年来,许多学者和有识之士,掀起对谢氏源流的研讨热潮。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至二十二日,河南省社科院中共河南省南阳县委统战部南阳县海外联谊会联合举办的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在南阳召开。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辽宁、青海、湖南、湖北、河南等八省、市的社科院高校的二十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谢氏源流学术讨论会。上收集了十多篇论文,出版一本《谢氏源流论文集》,谢氏族人也纷纷执笔撰文各书己见。四川省通江八十高龄谢考源宗长于二000年十一月撰文《申伯不是谢姓始祖》,二00一年三月的《致天下谢氏公开信》,大声疾呼谢氏族人不要把占领谢国奴役谢人的申伯讹为始祖。余在二000年至二00五也撰写了《谢姓探源》五篇拙文。海南省谢欣坡的《探微<山海经>寻迹华夏魂》和《史深细勾玄,地望本在此》,湖南省谢五八的《谢氏文化研究中遇到的十大难题》,吉林谢君才的《谢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湖北谢远明的《析申伯正谢源》,湖南益阳日报高级编辑谢国芳为吉陵房新修族谱撰写的《吉陵房六修族谱序》,福建省谢氏委员会顾问谢金陵的《谢氏族谱中的疑点之我见》等都是有份量的探溯谢氏源流的文章。
在探溯谢氏源流热潮中,有的说谢氏是炎裔申后,有申伯才有谢姓,申伯得的受的是谢姓,理由是周宣王命申伯“于邑于谢”;有的说是姜太公的后裔,是姜太公第十三子佐公封于申为申姓,再传九代的宏道公生二子,长子申伯受姓谢是谢姓的始祖,而宏道公的次子名申甫仍姓姜;还有说楚伐申后,申伯的子孙改姓谢,是谢姓之始。余在1993年修谢家庄族谱时,也盲目在别处抄得申伯世系套入谱内(二百年前的老谱均无此记载)以讹传讹。1999年始发现上述三种均不符谢氏源流的史实,从此,激发我对谢氏源流的探溯。那时,广州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已退休)谢天柱宗长很常来我处共同讨论谢氏族谱中的很多疑窦。他鼓励我以科学的态度,广泛阅读史书,如《史记》、《左传》、《国语》、《山海经》、《诗经》、《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上秦卷《中国古代史》等等,于二000年我撰写了第一篇《史籍对谢姓与申姓的记载》以后每年写一篇谢姓探源。以初探到综合篇《乱世不可乱宗》。许多宗亲看了我的拙文都来信表示支持。天柱宗长去参加过戈阳会议,福建宁化裒公祠重光,山西大同恳亲会等的活动,并带回一些宗亲的交换资料。从此得知有一些谢氏族人对始祖的认同提出异议,特别是四川通江八十岁高龄的谢孝源宗长写了不少的文章强调申伯不是谢氏的始祖,我赞他为有骨气的谢氏后人。的确,认真去看看史书就可揭开错宗,乱宗的根源。人们对西周的社会制度认识不足,没有人去讨论西周的宗法制度,王权与族人逼使谢人长期拜申宗所造成的错宗,甚至歪曲《诗经·崧高》诗的原意。《中国姓氏寻根游》书中记载赖姓也曾有炎裔和黄帝子孙之争议,最后全族共识正本清源为黄帝后裔。谢族在乱世中遭致错宗,谢与申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为何不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呢?只要我们找出了令谢氏错宗、乱宗的成因,谢氏族人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史实为准则,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践检验真理来认同谢氏的本源。为此,余将与谢氏源流相关史料辑录下来,以供谢氏宗亲共同探讨。
一、谢氏的起源:
1、谢源于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段玉裁、朱骏声、郭沫诺、杨树达、罗振玉、陈梦家、唐兰等所共识。没有定姓之前谢族源于远古聚居在深山密林,发明和使用弓箭,以射猎为生的部落。《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第10页集解一:“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山海经》曰:在穷山之际,西射之南”。说明射族之南为有熊国也。射族在历史进程中,搭榭便于射猎引出言射为谢。
2、根据任桂园编著的《大巫山文化》引《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等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巫山的巫取自繁体灵字下部的巫故称巫山;又因巫山的氏族早就采药炼丹,故又称丹山。所谓十巫是出自大巫山的氏族几黄帝的后代。大巫山形成于30亿年前,有十二峰,山高在海拔2000-3050米,森林密布,百兽出没;山涧溪河水源充沛,鱼类品多量丰,为人类生存,聚居提供了优越的自然资源。后来又采药炼丹与疾病作斗争,并在坡地和冲积地发展农耕种植五谷。大巫山的部族都以野生动物为图腾,随着人们的交往,部族间的融合,综合各部族图腾的特点,以鹿的角、马的脸、鱼的鳞、蛇的身组成共同的图腾龙,是当今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
大巫山在大夏时代属九州之域。据清光绪《巫山县志》引《商颂》记载:九有九围,注皆九州;巫山所属,与夏无殊。郑桓公曰:“谢西之九州,何如?”《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谢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而东流于谷水”。说明从大巫山来的谢族,居洛阳之西的洛水与谷水之间。北京书籍出版社出版,翟文明编著的《中国姓氏地图·姓氏肇源图》谢姓发源地标在洛阳。湖南省社科院历史所何光岳教授和河南省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委肜良翰先生等在南阳县谢氏源流研讨会发表论文说:“谢人为黄帝任姓之裔。在商末周初居洛阳以西的洛水支流的谢水。周公营洛邑成周时将谢国,还有附近的罗、庸、密、微等徙于南阳,唐河一带”。或在商末,西伯昌为求免炮格之刑,将洛西之地献给纣王,谢,罗等国不服纣王统治而迁邑到唐河、南阳一带。
3、《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注一:《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王谟辑《世本·氏姓篇》说:“任姓建有十个小国(也称十族),谢、薛、章、舒、吕、祝、终、泉、毕、过”。《左传·隐十一年》疏:“任姓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个为谢国”。《南阳县地名志》也记载:“任姓又分为十族,其一谢居谢水,到夏、商、周,谢族演变为诸侯国,因其弱少,故少见于史册。西周末失其国,了孙迁徙他地,以国为姓”。商末或周初成周时,谢国(谢邑)迁于唐河南阳、一带。《十五国风地理图》和《春秋经传类求·列国图说》谢国都标在湖阳附近。《南阳府志·唐县》记:“棘阳东北有谢城”、《环宇记》“棘阳故城,古谢国之地”《元一统志》谢城在唐河西南,周申伯迁于此南阳府唐县谢城,相传周申伯迁于此”《辞海》“谢在唐河县南”。清乾隆五十二年修的《唐县志》载有时任县令的黄文莲《谢城怀古》诗一首,开头就说:“跋马湖阳镇,言寻古谢城;林空樵径入,,沙软女墙倾。”描述他目睹了古谢城的残垣景象。说明黄帝时代已有谢姓和谢国。
4、我国最早记载姓氏渊源,成书于战国末汉初的经典之籍《世本》记:“谢,任姓,黄帝之后,”相继有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宋代邓名世父子合撰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罗泌的《路史》都说:“谢出自黄帝之后”。宋朝大文豪欧阳修为谢绛撰写的墓志铭也说:“谢先出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到了清代学者郝懿行撰写的《丽书堂·谢氏族谱叙》说:“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
(5)河南省社科院历史所任崇岳研究员在《谢安评传》也引自《世本》说“谢姓出自黄帝之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先生撰文《谢氏基因信息》说:“谢氏第一支出自任姓,谢姓为任姓的分支”。河南省南阳地区师范学院谢东华、郑先兴合撰的《论谢氏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说:“申伯分封之前,谢邑早就存在”。北京社科院李江浙先生在《谢氏起源考》说:“谢,在商代以前很久便早已发挥其社会聚落功能。惟其如此,随着谢邑居民在与各地居民在不断交往中获得谢人诸称的出现,其人以谢为氏也就同步产生”。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周乾濚先生在《春秋谢邑考》说:“谢·是任姓部族的一个氏族”。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王大良先生在《谢姓与黄帝的关系》中说:“谢国是与夏王朝一样古老的国家”。毕生在唐河工作的申裔学者申光亚先生在《古谢邑今址考》中说:“谢邑与谢姓在申伯迁封之前就早已存在”。
二、西周
(1)中原西部有个殷商的诸侯国,君主姓姬名昌,伯爵,故称西伯昌,黄帝之裔。他善养老,以德为民,深受邻近诸侯国的尊崇。商末,纣王宠坦己,昏乱暴虐,听侯崇虎谗言,囚西伯于羑里。宠臣费仲向纣王献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纣赦西伯,纣赐西伯弓矢斧钺,使西伯征馋臣侯崇虎。西伯向纣献洛西之地,求免炮格之刑。西伯欲反纣,于渭水之滨遇吕尚,拜为军师,诸侯响应伐纣。西伯卒,谥为文王。子姬发继位为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周公旦、武王弟叔振铎、毕公、召公奭等力挺武王东进伐纣灭商,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西周王朝。(见《史记·周本纪第四》第116页)
(2)谁是扶周中兴的最大功臣?西周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主要功臣有“三公”——太宰周公旦对制定周朝法规稳定社会秩序,平定诸侯叛乱,巩固周初政局起了重要作用;太师吕尚(姜太公)是围纣灭商的总军师;太保召公是战之能胜的武将。周历王暴虐,国人追杀历王死于彘。厉王的的儿子,太子静即年幼的周宣王。藏于召公家。国人围召府要召公交出太子静来诛杀,以断其后,召公为保存周王室的继承人,大义地将自己的幼子冒充太子交被国人杀了,太子得脱身。太子静年幼,周公、召公二相“共和”十四年。太子静在召公家长大。周公、召公二相共立太子静登基,是为周宣王。宣王摄政,周公、召公辅之。诸侯又回到宗周。(见《史记·周本纪第四》142-144页)
(3)西周的刑法残酷,主要有五型;一、墨刑;在犯人的额上刻纹涂黑;二、劓刑,割去犯人的鼻子;三、剕刑;砍掉犯人的脚;四、宫刑,是惩罚乱淫男女之刑。男的割去生殖器,女的封阴道为“幽闭”;五、大辟刑:就是砍犯人的头。商末周初还有炮格(烙)刑,剖心、悬颅示众、五马分尸等。周夷王把齐太公(姜太公)的第四子哀公不辰烹了。烹就是煮丸。那个时代,有权势的人死了还要活人去陪葬。
(4)西周是封建和奴隶社会的王朝。宗法制度,王权与族权是其统治核心。西周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建立同姓或异姓的诸侯国。所谓同姓的是兄弟叔侄的分封,所谓异姓是亲戚、叔舅、伯舅的分封。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周天子在分封疆土,奴隶人数、贵重礼物和祭器,按五个爵级来册封。各诸侯国内的行政,军事及经济等权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必须承认周天子是他们的共主,就得默认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都是股肱周室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为各诸侯的总族长,通过宗法制度作为联系贵族大家庭的纽带。每个大家庭都有共同直系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墓地,有互相保护的义务。大家庭的嫡长子世代掌握着大权。(见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先秦·诸侯分封》周天子的宗是大宗,诸侯国为小宗,诸侯国每年须定期带贡赋和祭品去拜周宗,不拜者被视为叛逆。在诸侯国内,君主的宗为大宗,卿大夫则是小宗,在卿的本族内为大宗,士则为小宗,士的嫡长子有继承权,其余为庶人。奴隶没有本族的宗庙,在宗法制度约束下,只要这个封国的存在,就得拜封国君主的宗庙。谢人失国之后,疆土都被申国并吞了,谢人被分配给申伯做奴隶。《诗经·崧高》“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就说明谢人与申伯的关系,《百家姓》学家谢钧祥在《谢姓源于国名邑名》文中引用郭沫若的话说:庸即佣,是对奴仆的称呼,就是把谢人赏赐给申侯,作为奴隶。谢钧祥说:“这一切无不雄辩地说明,谢国被西周灭亡,疆土被申国侵占,国人已成为亡国奴”。(此文原载《百家姓书库·谢》一书)由于谢人长年累月拜的是申宗,后人就把奴隶主的申伯讹为谢姓“始祖”。对于谢姓的错宗,从来没有人探讨西周的宗法制度对谢氏源流的影响。
三、两个伯夷不可混淆
(1)距今4000多年前的虞舜时,炎裔姜姓共工的后代就有个伯夷,《史记·五帝本纪第一》38页“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皆举用,未有分职”。注二;“伯夷,齐太公之祖也,”又《夏本纪第二》77页:“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语于帝前,”《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记:“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赏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从这个源头来说,虞舜时,申、吕均出自伯夷之后,不是由姜太公第十三子姓申才有申,西伯昌的先祖后稷与虞舜时的伯夷是同代人。
(2)距虞舜一千多年后,周武王与姜太公东进伐讨时,出现的 “伯夷与叔齐”是两兄弟,何许人也?这个“伯夷”当然不是虞舜时期那个伯夷。《史记·伯夷列传第一》有载:“伯夷与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孤竹国在辽西卢龙县,今属河北省滦河东,殷商时所封的一个诸侯国。孤竹国君名初,字子朝,姓墨胎氏。国君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允,字公信,三子名致,字公达。国君生前欲立三子继位。君卒,三子让长子(商、周继位多由摘长子),长子公信说,这是父命,不能违反,不接受公达的禅让。结果两人都不当,由次子继位。兄弟二人闻周西伯善养老,很得民心,兄弟两人带着家眷投奔周原(西周的境内)。西伯昌卒,子姬发继父业,号武王。公信、公达闻武王和姜太公东进伐纣,兄弟两人跪在武王马前劝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兄弟二人劝谏未果,愤而奔去首阳山,不食西周产的粮食,在首阳山采野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由此可见,公信、公达与姜太公是同代人。他们的后代尚在周原。西申虽已绝,但周王朝上祖与姜姓有延续的婚盟关系,周厉王纳墨胎氏女为婚,夷王将这族人封于南申入赘姜姓,所以给公信,公达赐谥:“伯夷与叔齐”。
四、姜太公(原名吕尚)
虞舜时炎裔共工之后的伯夷,姓姜,子孙因封地而易姓,故有吕姓。吕姓也曾封甫侯,故甫也是吕。伯夷是申、吕之祖也,吕尚是分支后的吕氏后人。申吕共上祖,均姓姜。《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1478页有记载。吕尚在年轻时曾在朝歌当过屠夫,宰牛卖肉,也在孟津开过酒店赚钱度日。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却未被商朝举用。由于商纣腐败,他立意助西伯昌兴周。吕尚知西伯出错必经渭水,便垂钓候西伯。两人相遇于渭水之滨,吕尚已八十高龄了。西伯高兴地对吕尚说:“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牙是字,尚是其名,后武王号为师尚父。因吕尚先祖本姓姜,故又称姜太公,此名由此而生。吕尚被文王、武王立为总军师。文王卒,力助武王杀纣灭商兴周。在围纣的关键时刻,有一位带领申族人马的君主申公豹为护纣保商发誓要杀掉姜太公,结果被姜太公所灭。这个申族就是与姜太公共祖的伯夷后裔的申人。周成王时把申的遗民封在陕晋之间的西申,派舜的后代陈胡公满任申公(见《史记·三代世表》501页),共封了六任,周孝王后已无续封记载。《孔氏春秋正义外传》和高士奇在《春秋地名考》卷十二都说:“申的始封亦在周初矣,其后申绝”,说明原姜姓申族已失传。
五、西周王朝与南申的建立
《史记·伯夷列传第一》记载了来自孤竹国原姓墨胎氏的公信、公达两人,饿死在首阳山,其家眷后代尚在周原,经100多年的繁衍,人口也相应地增加,周王朝的先祖就选择姜氏之女为婚配,如周后稷(虞舜时伯夷的同代人)的母亲是姜原,古公娶太姜为妻。周夷王的儿子周厉王选了墨胎氏的女子为妻。贵族特别是王室的婚配必须门当户对。因而,周天子要给国戚一个名份。于是,在南阳以北的序山(独山)下立一个南申国,封厉王的妻兄为君主,三等伯爵。这一族人以封地为姓,姓申,入赘炎裔申姓,所谓申伯受姓,得姓,周天子赐姓是也。南申与西申是不同血缘关系的,西申是虞舜时那个伯夷的后代,封爵为公,周初时立,而南申封爵为伯,是在西周末才立的。周厉王的儿子宣王纳妻也是姜氏,宣王之子幽王原配又是申伯之女。所谓申伯之功,在于为周王朝传宗接代的勋戚。周宣王于公之前826年起为防御日益强大的楚国,先后派兵攻占南方的六个小国,其中包括谢国,是派召伯虎去攻占的。因南申国近谢国,周宣王以奖品的形式,加封给申伯,谢国的疆土并入申国版图,谢人也分配给申伯作奴隶。周宣王是要申伯驻守南疆,《诗经·崧高》有“南土是保”之诗句,说明宣王的旨意。申伯是宣王的大舅,又是亲家。这样做,使宣王更为放心。因此,由召伯虎在谢地上建好新的申都,宫室和宗庙,教化谢人诚服归申,储足粮食,申伯才浩浩荡荡地进入谢地(已属申国了)。
2004年6月,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由南阳地区谢庆华、陈长怀、谢长海合著的《南阳地名姓氏文化谈》30页中说:“谢邑自从申伯就位之时就已经不能称谢邑了。因为《崧高》中已记有邑中修起了申伯的宗庙社稷,邑地上修了宗庙社稷便改称都了”。第38页中说:“宣王就从战略上来考虑,便把大舅申伯增封到谢地,在谢地修筑城郭沟池,使申伯居之”。周宣王这一举措,是为申伯升爵为侯作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周宣王临终时向姜后和大臣宣布升申伯为侯爵。
宣王驾崩,太子宫生立,是为幽王。幽王用石虢父为卿,此人奸巧。幽王废申后打入冷宫,废太子宜臼赴出王宫,躲在申侯家。改立褒姒为王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幽王为使褒姒大笑,竞以“烽火酨诸侯,申侯对幽王不满,勾引缯人和犬戎攻入镐京杀了幽王和伯服,褒姒”被俘后自缢身亡,申侯还为缯*摆宴庆功,掠尽西周珠宝。申候的反叛,令西周灭亡。之后,诸候与申候共立宜臼登基,是为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平王为感谢外公,升申侯之爵为公,申侯辞曰:“赏罚不明国政不清,镐京亡而复存,乃众诸侯勤王之功。臣不能禁戢犬戎,获罪先王,臣当万死,敢领赏乎?”这时的申侯已感到内疚了。
六、楚伐申后末改变申国国号,申伯及其后人也未改姓:
楚的先祖高阳是黄帝之孙,于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二年伐申过邓。之后,申国为楚属申地。所谓楚伐申,只撤换君主和卿大夫而已,早期由屈姓任申公,后期由昭姓任申公。楚伐申后,楚王多次会诸侯均在申地(原谢邑之地),如“盟于申”,“会于申”、“过申地”却不见“盟于谢”“会于谢”或“过谢地”。有讹传说“楚灭申后申的子孙以国为氏,姓谢”,非也!这种说法有悖史实。楚灭申后,申国依然存在,申的子孙以国为氏,应该姓申。如果改了姓谢,会出现谢伯、谢侯、谢公。谢国自被申国并吞后,谢国消失了,谢人在申国是“庸”。郭沫若说“庸即佣,是对奴隶的称呼,就是把谢人赏赐给申侯作为奴隶”。著名《百家姓》学家谢钧祥在《谢姓宗族文化典故》中说:“其实申伯一天也没有姓过谢。”楚灵王时,为防申人反楚,还使用遣散的方式,进行“迁申于荆”,却不见“迁谢于荆”。又公元前665年,楚成王七年,申公子斗班杀死令尹子元,成王三十七年,将申公子仪和息公子边分别调遣申地和息地的军队戍守若阝国都城商密,《史记·楚世家第十》1698页记:“楚使申侯兵伐齐”。公元前594年,“楚围宋之役,师还,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王乃止”。从这段对话可见,为了贡赋谁也没有把申、吕疆土并吞。《史记·十二诸侯表》记:公元前589年“申公巫臣窃征母奔晋”。公元前529年楚灵“王死申亥家,申亥以二女从死,并葬之。”(见《史记·楚世家第十》1708页)春秋后期,四岳皆弱。《诗经·王风·扬之水》有“不与我戍申”之句。上列记载说明,南申从立国至秦灭东周依然存在。楚伐申后,申的后人以国为氏,应该姓申,不会改姓谢。一个是贵族,一个是“庸”族,天地之别。如果后人都改姓谢,申族还能繁衍至今吗?长期在南阳市唐河县工作的申裔学者申光亚先生于一九八六年选撰写《古谢邑今址考》的文中说:“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等诗句看“谢邑与谢姓是在申伯迁封之前就早已存在的。申伯因为是世代勋戚,迁封之后也不再改姓谢了,相反,原谢氏族人与谢国就作为申伯的奴隶与附庸了”。当今申姓的先祖是来自孤竹国的那个“伯夷与叔齐”。
七、浅议祖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