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1320一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沔阳黄蓬山(今洪湖县)人。祖籍排湖东南岸谢家湾(今姚河村)。本姓谢,祖父入赘陈姓。父陈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幼读私塾不及三年而辍学操渔业。在其父指点下,练就一身超群武艺。
友谅曾任县小吏,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
十七年(1357年)九月,因战功升为统军元帅。时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遂,逃往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友谅趁衅杀倪,自称宣慰史,旋称平章政事。十八年(1358年)正月,友谅攻破安庆,乘胜进击,连克衢州(今浙江衢县)、襄阳、池州(今安徽贵池县)、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瑞昌县)、吉安(今江西吉安县)、信州(今江西上饶县)、江西建昌路、赣州路、福建汀州路等十余城,踞大江以南半壁河山,军威大振,使元军望而生畏。十九年(1359年),友谅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借迎徐寿辉进城之机,将徐身边的军士杀死,唯存徐寿辉一人以江州为都而居。友谅自称汉王,立王府,置官属,独揽大权,而徐寿辉仅拥虚位。不久,友谅挟持徐寿辉攻太平(今安徽当涂县)。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友谅进驻采石矶(今当涂县境内),令将士将徐寿辉杀死,遂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友谅称帝后,欲东取应天(今江苏南京),以扩充势力,被朱元璋所败,退至江州。
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破安庆,长驱江州。友谅战败,携眷奔武昌。是时,部将吴宏、王溥、胡廷瑞等降朱,建昌、龙兴等地丢失。友谅见疆土日益缩小,极为忿怒,决心收复失地。二十三年(1363年),友谅大造战船数百只,率精兵攻龙兴,连攻三月不下。友谅得知朱元璋亲往督阵,便向鄱阳湖撤退,恰在康郎山(又名康山,在江西余干县西北八十里鄱阳湖中)与朱遭遇,被朱元璋放火烧毁战船,其弟友仁(号“五王”)、友贵以及陈普略等被烧死。友谅大败,退至保鞵山(江西大孤山),被朱元璋将士在湖上堵住去路。同时,又有部将相继叛离降朱。友谅被困过久,军粮殆尽,又无后援,乃决定突围,出湖口,又被朱元璋堵击,大战于泾江口。友谅且战且走,探头出船舱指挥战斗,骤为流矢射中头颅而亡。时值正至二十三年八月,终年“岁。其遗体由太尉张定边护返武昌,葬于蛇山之麓。
此文章是使用(随意网络)匿名投稿系统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