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谢氏源流 >> 内容

水口邹洞谢氏源流遗存概述

时间:2018/10/10 22:16:30 点击:

  核心提示:水口邹洞谢氏源流遗存概述    此脉谢氏是逢春公四大房中之一,满房二世祖志兴公生传长子寄生公裔孙世序,记载如下:  二世祖志兴公,字亚甸,法号九十六郎,生顺帝至正年元辛已正月十三日子时(1341年),...

水口邹洞谢氏源流遗存概述  

  

此脉谢氏是逢春公四大房中之一,满房二世祖志兴公生传长子寄生公裔孙世序,记载如下:  

二世祖志兴公,字亚甸,法号九十六郎,生顺帝至正年元辛已正月十三日子时(1341年),葬于瓦子坑,壬山丙向,大坐人形肚脐中穴,又名冲天飞凤形。妣孙刘氏,合葬峭峰大坪已山亥向。生二子:长寄生(已生),号法行,次佑开,号法开。  

三世祖敬宗公,讳寄生,妣廖氏六娘,并葬于下堡茔溪里,辛山乙向,乌雅落洋形。(生三子:永盛、永和、永安)。  

四世祖谢念三郎(即永盛公),妣江氏满娘,公葬于邹洞周坑横塘中心山行,寅山甲。何妣葬于上堡邹洞木头坑属高池棠,甲山庚向,生子:法行公。  

五世祖法行公妣温、蓝氏俱葬邹洞水口丁山癸向,在于甲子年(1624年)被洪水冲毁,未知去向。生五子:法兰、法兴、法显、法□、法□,屋场分兴寨背。长房分于大岭屋;二房分于大塘唇;三房分于大坡头;四房分于黄大嫂;五房分于上寨。自此五兄弟分房后,各受屋场田业,传下裔孙。  

以下记载其中一房名法兰公传承世系,查迁徙在惠东县平山镇。  

六世祖法兰公妣邱、化氏共葬于邹洞社背壬山丙向,所生四子:长世昭迁徙在归善白云岗居住。次世穆,迁徙在永安归善二县居住;三世锦公迁徙于兴宁中堡(即彭桥),四世世江公,号法江。  

七世祖世江公,号法江公妣廖氏,法夫祖葬于邹洞神前坐东向西,飞鸦投水形,妣葬于半岭邹田面上,丑山未向,所生五子:法灵、法真、法清、法喜、法祥,其中三子法清公才有记载。其如四兄未记,不知迁徙何方居住。  

八世祖法清公妣张氏妙缘,葬于兴宁邹洞木头坑口,艮山坤向,平排两穴,生二子:长圣号,次贤号,字南川。圣号公迁徙何方未详。  

九世祖谢普二郎,名贤号,字南川公妣邱氏妙胜,庚戌生(     )并葬于兴宁邹洞蓝山岗平湖里,丁山癸向,生三子:长为学,号玉台,次为俊,号复南;三为任,号爱南。  

十世祖为学公号玉台,妣黄老孺人生四子:长廷跃,次廷飞,三廷瑶,四廷瑞;(廷跃公妣陈氏),长、次、四、三兄弟不知迁徙何方居住。其中三廷瑶,号世科公有记载。  

十世祖为俊号复南,后裔于丙寅丁卯二年迁居白云有龙眼岗,创建谢公二郎,讳法开妣邹氏,生四子:长毓祯、次毓兴、三毓良、四毓昌。  

十一世祖廷瑶号世科公妣林老孺人生一子润华。  

十二世祖润华公妣赖老孺人生二子:德龙,德凤。  

以上是由兴宁水口邹洞广和店背谢氏十世祖为学公迁徙紫金后又移居惠东县马山锡坑坳头平山镇的裔孙直系遗留记载。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请神书时转抄至今。(惠东少武提供)  

《寄生公世系源流考析》  

  

三世祖寄生公,乃是兴宁谢氏开基祖逢春公之长孙也。其世系谱载不甚详。吾经三十多年来查找,走访整理归列如下记载资料:  

1、有口传:寄生公为报祖父及伯父(志惠)之仇,外出未归小峰居住。  

2、北塘口传:寄生公在中年时,有一天,与子“细奴”名永安由小峰宁江河乘撑竹排船而上,行至兴宁叶塘北塘上岸休息时,见此地环境优美,视野宽畅,土地肥沃,便在此创建谢屋一座,安居落业。  

3、北塘谱载:“三世祖千二郎,讳寄生谢公,公迁居北塘开基葬在合水茶园下牙里寨坐西向东,公妣张孺人,葬在黄竹坜良溪,因国乱失稽,生子一十六郎。”  

4、惠东马山镇锡坑村和惠东新庵布心大富坑谱载:“三世祖敬宗公,讳寄生,号法行,妣廖氏六娘,并葬于兴宁下堡茔溪里,辛山乙向,乌鸦落详形。”  

5、水口小河背石运宗长存谱:“祖伯公寄生有男细奴当军后查迁龙田圩北塘开基。”(今叶塘北塘老谢屋)。“祖叔公,讳谢千,字逸   ,至正二年壬午(1342年)□月十五酉时,葬更鼓地,妻幸氏,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年)葬双全坝。长男鼎新,妻吴氏,因乱亡,无嗣;次男细奴,妻蓝氏,选力士,调云南卫军,无后,失伍,解丁初伍,丁单尽舍。”  

6、惠东宝口龙坪伟强宗长存谱:“寄生法号法行,配妣失记,生子名细奴,极有勇谋,洪武十五年壬戌岁(1382年)御选力士,充南京东御军,后至永乐二十一年癸卯岁(1423年)又调云南省沐国公,封云镇守,因路远丁单,遂罢顶伍。”  

7、普宁云落镇田心村、后陂村谱:“志兴公生子寄生公,居母外家籍小峰,寄生公方生,故名寄生公,居于兴宁小峰,生三子:长永盛,次永和公,三永安公。”我开房始祖系第二房,讳一郎永和公,妣吴氏,自嘉应州(今梅州)兴宁小峰派下移居潮州惠来龙溪都北溪楼大吉坑住(今普宁市高埔镇葵坑大坑)。  

8、志兴公墓碑碑文落款:“孙永盛,永和,永安,法  ,曾玄等(此墓碑是一九八五年由普宁云落田心,后陂二村的宗亲出资在揭阳所刻,并重修志兴公墓)。”  

中华民族素有饮水思源,承先启后,不忘祖先一脉之优良传统。由于年代久远,战乱纷纷,外出谋生,奔波忙碌,迁徙不定,历史等诸多原因,大部分族谱已遗失,甚至有失祖之嫌。纵观其它姓氏及本族其他房系之谱,大部分都有略古详今的记载,反观吾族逢春公之孙志兴公之子寄生公一脉,更为痛惜,不要说略古详今,就是现代的父而祖,祖而曾玄,都无法明了。如不再及时记录,将成为疑族矣!后裔问责也。今翻查找所存谱记载极为简略,各谱记载存在很大出入,参差不齐。给我们探讨整理带来极大困难,为正本清源,缅怀先祖,继往开来,就寄生公的传承世系问题,吾与少武宗亲前多次商讨研究,也只好从掌握的资料中进行分析,与广大宗亲共同探讨,希望后裔更好地发掘关谈寄生公世系的旧谱史资,加于充实完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兴宁北塘谱看,寄生公在中年迁居北塘是无疑的了。寄生公配妣廖氏,还是张氏?吾认为是原配廖氏,后娶张氏。寄生公与廖妣并葬于下堡茔溪里,是裔孙们为纪念而立,很有可能是立银牌为记的。  

寄生公在洪武十五年壬戌(1382年)御选力士,充南京东御军。当时寄生公应在二十多岁左右,其父志兴公生于(1341年),因此推算寄生公应是1362年左右生。  

寄生公早年外出复仇,后去了云南充当力士(服役当兵),在此看来,在当兵期间,肯定回过水口小峰,只因人多地少,其祖业已分堂兄叔侄耕种,从佑开公房六世敏公九子分家谱序中,从里面可知一二了,在此不必敖述。为此,便携妻子在邹洞广和店背创建一座谢屋,估计大约创建时间应该是明朝永乐元年至洪熙元年间。  

寄生公次子永和公迁徙普宁大坑谱记,“四世祖永和公—毓旋公—伯四郎公—阳居公。阳居公大约于明末崇祯元年(1640年前后)由兴宁小峰迁徙到普宁云落镇田心村安居。永和公之第八代裔孙秋举公于清朝乾隆元六年辛酉1741年又由田心村迁至后陂村“新建寨”,至今有268年历史,有裔1800多人。在田心村裔孙乃有1800多人,合计3600多人。从中也可以看出永和公是在水口邹洞(不是小峰)长大成婚并生有二子后才迁徙到普宁云落田心的。推测当时寄生公也应携幼子永安迁居兴宁北塘,北塘谱记十六郎即是永安也。对此看来寄生公长子永盛应留居邹洞了,但邹洞距小峰只不过是十来公里,为何小峰谱没有记载?以及寄生和其三子的迁徙情况?吾实在不得其解。”  

惠东少武宗亲存谱记,四世至九世祖考妣均安葬在兴宁水口邹洞,少武在一九九七年初前经到邹洞实地了解查实,墓葬地名都与谱述一致,乃存在此时记载名称相符,吾与少武都认同四世祖念三郎就是寄生公长子永盛公,谨此说明寄生公裔孙永盛房由四世至九世先祖应居于邹洞,十世以后逐步外迁。按其永盛公之孙六世有五兄弟分五房时,应该传承裔孙比较兴盛。外迁裔孙如七世祖世锦公迁本县中堡彭桥。传说在中堡创建一座围龙谢屋,繁衍了几代人(大若十五世前)财丁兴旺,人口壮大。有一年不幸与刘姓发生一场械斗,双方伤亡惨重,血流成河。此后,世锦公裔孙不得不全部外迁它乡,目前不知去向,对此现遗址名叫“赢皇牌”。经过几代人后,又由佑开公房第十七世孙云昌公携三子开创立业,重振谢氏雄风。目前查明仅有惠东两房普宁永和公房和本支十一世祖元兴公房,仍未发现其它房系外迁宗亲情况。  

本房由水口邹洞广和店背谢屋,永盛公裔孙第十一代元兴公迁徙刁坊建兴村沿陂桥创建老谢屋一座,迁徙创建老谢屋大约清朝中叶至清康熙初年(即16501662年间),传至现在二十四世,现有350多人。解放前仍有回邹洞扫墓,听说此墓名叫“雄鸡拔翅”乌鸦落详形。当时祖屋还有四间,已较破烂。在一九五五年有一位名叫谢水先的宗亲患病由泰国回来居住,当年病逝,享年约六十五岁。整个邹洞谢氏祖屋已在一九五八年改造为水库。已失稽无考。查惠东两房宗亲与我房元兴公一支均由邹洞迁出,应同为一脉所传。  

惠东宝口龙坪谱记“寄生生子名细奴”和兴宁水口小河背谱记“祖伯公寄生有男细”,“细奴”和“细”都可能是小名称,兄弟排行最小的意思,应指同一人,即是说细奴,十六郎,永安同为一人。  

综上所考查记,寄生公长子永盛公留居邹洞广和店背谢氏繁衍生息,已在十世祖以后全部外迁。永盛与母廖妣居邹洞,殉后,其子孙立寄生公银牌同廖妣并葬以示纪念。次子永和公外迁普宁云落田心,后陂两村定居繁衍;三子永安公其父寄生携带继妣张氏迁居兴宁北塘定居繁衍。今查有永安十二世孙子璋公自清初由广东兴宁迁居上犹中稍伏坳村定居,人丁繁盛。其有思则日:“昔时存疑情可谅,如今不问理不该,祖德源流前未知;孙裔繁昌从何来”?谨此四句道出了宗亲们的心愿:“寻根问祖,”“缅怀先辈。”  

至此列下世系传承吊线谱,供宗亲参考。在少武宗亲吊线谱中,不知是五世还是六世兄弟中,那一人才是传承十一世元兴公迁居刁坊的上祖。暂无史资查找,待后贤能去探讨发现,去充实完善吧!  

  

  

  

  

  

  

  

  

  

  

  

  

  

  

  

  

  

  

  

  

  

  

  

附录(1)  

在兴宁水口邹洞横塘中心艮有一座是1854年重修的坟墓已年久未祀,保修尚好(碑文见图),大致方向坐东向西,当地人称“蛇形”,与四世祖念三郎同名,墓址相同,山向基本一致。但世辈不同,且仅记四大房,未记子孙名字,四世祖念三郎生五子,名不详,难于考证。  

  

  

  

  

Tags:水口 口邹 邹洞 洞谢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