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晋江市英林镇澄江村(伍堡)谢氏迁台录 [地理位置、地名含义、行政隶属] 澄江村地处晋江东南沿海,晋江市英林镇南部、围头湾西北部,与金门岛隔海相望。东北与谢厝街、东村连接,澄江又称伍堡村、嘉排村,据《西...
晋江市英林镇澄江村(伍堡)谢氏迁台录
[地理位置、地名含义、行政隶属]
澄江村地处晋江东南沿海,晋江市英林镇南部、围头湾西北部,与金门岛隔海相望。东北与谢厝街、东村连接,澄江又称伍堡村、嘉排村,据《西山杂志》记载:相传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伍姓人氏渔舟海上触礁,后上岸搭篷而居,状如碉堡,伍堡之称由此而来 ;元明清时期属十一都,民国属英林联保,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烈士姚嘉排而改名为嘉排村。
[入闽、泉、徙居]
泉郡谢氏;唐僖宗年间,由晋宰相太傳谢安公之二十世孙,福建御史谢瑫公,因避黄巢之乱,离会稽祖籍而定居泉州北门清浦,传五世至宋仁宗皇祐年间进士谢仲规,受赠“金鱼袋”,建{金鱼世第}于泉城内,宋称{谢衙巷},明改{金鱼巷}。再稽吾祖千禄公元末明初自泉州金鱼巷分来肇基晋江十一都澄江乡(伍堡),为[宝树传芳]与谢厝街、围江、南江、寮江诸派系均属[金鱼衍派]。公传三子(长悟真、次整官、三清履),历元、明、清、民国、共和国至今600余年传20余代;子孙兴旺。据祖传有族人迁居海澄县(现漳州龙海市,待寻);迁居台湾彰化县北斗镇伍堡寮为澄江十世明初公(子履兴);已知八世近光公(1573年生)迁居泉州南门外浮桥江南一带,其长子昇鲤公(1601年生)娶妻系当地吴姓,传至十三世天麟公清乾隆年间回迁澄江,天续公天静公天达公迁居深沪镇南春村,子孙后裔(家文鑑家文博家铁鑫家志哲)现亦居置业该所在。然清末至民国初年澄江谢氏家族逐渐衰退,受张姓所欺压,家族人丁四处零散,先后被迫迁出澄江。民国初年子薄公迁居厦门妙香路(子二:长必谅次必迷);1930年前后陆续迁出有:齐济南公(子三:长家錶次家泽三家赞)迁居深沪镇狮峰;必章公(子六:长齐清傳次齐业浔三齐天斧四齐天情五齐天宝六齐天进)迁居英林镇谢厝街村;子发公(子三长必明次必扁三必荣华)先迁金井镇街上,再迁英林镇谢厝街,复迁金井镇区。至此,澄江只剩必通公(子二;长齐茂次齐波)一家居住。所有祖业除祖厅及祠堂地外,其余全被外姓所占。现今联系上的堂亲150余人、其中男丁近百人
[祠堂、祖厅]
澄江谢氏在清末同治年间(1874年)修谱及兴建祠堂,然天有不测风雨!台湾堂亲运载杉木建祠时,遇澎湖黑水沟,船翻人亡杉失,至此澄江宗祠未能建成。另幸承蒙谢厝街宗亲百般照顾,于1940年谢厝街祠堂落成受邀参加晋主,2008年古历10月23日谢厝街重建家庙落成,谢厝街宗亲们真心实意邀请澄江派系参加晋主,遂将澄江肇基始祖千禄公及澄江派系列祖列宗牌位奉入谢厝街家庙。
另:澄江谢氏原有祖厅经数百年风雨侵袭已破旧不堪,(时1988年必明必扁兄弟两人及堂亲修整一间供奉澄江谢氏列祖列宗牌位)现澄江家族正集全族之力在重建澄江谢氏千禄公派下祖厅。
[族谱]
谱牒总谱已知于清末同治年间(1874年)编修,自后被毁,历史源流全失。仅存八世近光公派下房谱一份于深沪。1988年18世裔孙必明邀请安溪厚安之栋梁等诸宗长帮澄江谢氏义务编修宗谱。2008年夏,幸福建省谢氏研究会谢宗楷宗长百忙之中帮查寻到台湾谢凤松宗长所提供〈晋江澄江谢氏千禄公派下世系表〉,使我澄江家族为之振奋!在此对各位宗长道声:“感谢”。
澄江谢氏字行自十一世起用:文钟登瑞国、仕子必齐家、左昭右穆著、万世永不差(88年改:万世灿光华)
[人才辈出]
吾族近代人丁稀薄,受尽张姓所欺,但子孙后代不忘为家族增光,都在为家族的复兴努力奋斗着!解放后家族中培养了大专本科生乃至研究生计数十位,族人中较突出的有参加革命地下斗争的18世:必明(革命五老人员、曾任金井镇镇长、党委书记等职)、19世:齐天宝(复员军人、晋江市电信局干部)、齐肇波(晋江市深沪中学副校长)齐清泉(大专文化、曾任石狮市邮政局蚶江支局长、政府干部等职)齐钦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20世:家金炼、家金錶、家文博等都是优秀企业家。
《附记》
(一)吾族在清朝时建有村里唯一的私塾房。
(二)吾族祖厅前是祠堂地及三落大埕,埕外谢家留了一条路供澄江村乡亲进出大海之用,路过去是谢厝潭,潭过去还有名曰“潭顶地”一片。现谢厝潭及“潭顶地”已被外姓兴建天后宫所用。
(三)自民国至今,谢厝街等村宗亲们百般照顾澄江谢氏家族,使吾族宝树逢春枝繁叶茂;88年安溪厚安栋梁及诸宗长义务为吾族修谱,08年福建省谢氏研究会宗楷宗长百忙之中帮查寻到台湾谢凤松宗长提供的〈晋江澄江谢氏千禄公派下世系表〉;诸宗长们为谢家宝树培土施肥的精神吾族应当记之、功德世代不能忘却!
澄江谢氏家族千禄公派下第18世裔孙必明 撰
此文章是使用(随意网络)匿名投稿系统投稿
[地理位置、地名含义、行政隶属]
澄江村地处晋江东南沿海,晋江市英林镇南部、围头湾西北部,与金门岛隔海相望。东北与谢厝街、东村连接,澄江又称伍堡村、嘉排村,据《西山杂志》记载:相传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伍姓人氏渔舟海上触礁,后上岸搭篷而居,状如碉堡,伍堡之称由此而来 ;元明清时期属十一都,民国属英林联保,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烈士姚嘉排而改名为嘉排村。
[入闽、泉、徙居]
泉郡谢氏;唐僖宗年间,由晋宰相太傳谢安公之二十世孙,福建御史谢瑫公,因避黄巢之乱,离会稽祖籍而定居泉州北门清浦,传五世至宋仁宗皇祐年间进士谢仲规,受赠“金鱼袋”,建{金鱼世第}于泉城内,宋称{谢衙巷},明改{金鱼巷}。再稽吾祖千禄公元末明初自泉州金鱼巷分来肇基晋江十一都澄江乡(伍堡),为[宝树传芳]与谢厝街、围江、南江、寮江诸派系均属[金鱼衍派]。公传三子(长悟真、次整官、三清履),历元、明、清、民国、共和国至今600余年传20余代;子孙兴旺。据祖传有族人迁居海澄县(现漳州龙海市,待寻);迁居台湾彰化县北斗镇伍堡寮为澄江十世明初公(子履兴);已知八世近光公(1573年生)迁居泉州南门外浮桥江南一带,其长子昇鲤公(1601年生)娶妻系当地吴姓,传至十三世天麟公清乾隆年间回迁澄江,天续公天静公天达公迁居深沪镇南春村,子孙后裔(家文鑑家文博家铁鑫家志哲)现亦居置业该所在。然清末至民国初年澄江谢氏家族逐渐衰退,受张姓所欺压,家族人丁四处零散,先后被迫迁出澄江。民国初年子薄公迁居厦门妙香路(子二:长必谅次必迷);1930年前后陆续迁出有:齐济南公(子三:长家錶次家泽三家赞)迁居深沪镇狮峰;必章公(子六:长齐清傳次齐业浔三齐天斧四齐天情五齐天宝六齐天进)迁居英林镇谢厝街村;子发公(子三长必明次必扁三必荣华)先迁金井镇街上,再迁英林镇谢厝街,复迁金井镇区。至此,澄江只剩必通公(子二;长齐茂次齐波)一家居住。所有祖业除祖厅及祠堂地外,其余全被外姓所占。现今联系上的堂亲150余人、其中男丁近百人
[祠堂、祖厅]
澄江谢氏在清末同治年间(1874年)修谱及兴建祠堂,然天有不测风雨!台湾堂亲运载杉木建祠时,遇澎湖黑水沟,船翻人亡杉失,至此澄江宗祠未能建成。另幸承蒙谢厝街宗亲百般照顾,于1940年谢厝街祠堂落成受邀参加晋主,2008年古历10月23日谢厝街重建家庙落成,谢厝街宗亲们真心实意邀请澄江派系参加晋主,遂将澄江肇基始祖千禄公及澄江派系列祖列宗牌位奉入谢厝街家庙。
另:澄江谢氏原有祖厅经数百年风雨侵袭已破旧不堪,(时1988年必明必扁兄弟两人及堂亲修整一间供奉澄江谢氏列祖列宗牌位)现澄江家族正集全族之力在重建澄江谢氏千禄公派下祖厅。
[族谱]
谱牒总谱已知于清末同治年间(1874年)编修,自后被毁,历史源流全失。仅存八世近光公派下房谱一份于深沪。1988年18世裔孙必明邀请安溪厚安之栋梁等诸宗长帮澄江谢氏义务编修宗谱。2008年夏,幸福建省谢氏研究会谢宗楷宗长百忙之中帮查寻到台湾谢凤松宗长所提供〈晋江澄江谢氏千禄公派下世系表〉,使我澄江家族为之振奋!在此对各位宗长道声:“感谢”。
澄江谢氏字行自十一世起用:文钟登瑞国、仕子必齐家、左昭右穆著、万世永不差(88年改:万世灿光华)
[人才辈出]
吾族近代人丁稀薄,受尽张姓所欺,但子孙后代不忘为家族增光,都在为家族的复兴努力奋斗着!解放后家族中培养了大专本科生乃至研究生计数十位,族人中较突出的有参加革命地下斗争的18世:必明(革命五老人员、曾任金井镇镇长、党委书记等职)、19世:齐天宝(复员军人、晋江市电信局干部)、齐肇波(晋江市深沪中学副校长)齐清泉(大专文化、曾任石狮市邮政局蚶江支局长、政府干部等职)齐钦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20世:家金炼、家金錶、家文博等都是优秀企业家。
《附记》
(一)吾族在清朝时建有村里唯一的私塾房。
(二)吾族祖厅前是祠堂地及三落大埕,埕外谢家留了一条路供澄江村乡亲进出大海之用,路过去是谢厝潭,潭过去还有名曰“潭顶地”一片。现谢厝潭及“潭顶地”已被外姓兴建天后宫所用。
(三)自民国至今,谢厝街等村宗亲们百般照顾澄江谢氏家族,使吾族宝树逢春枝繁叶茂;88年安溪厚安栋梁及诸宗长义务为吾族修谱,08年福建省谢氏研究会宗楷宗长百忙之中帮查寻到台湾谢凤松宗长提供的〈晋江澄江谢氏千禄公派下世系表〉;诸宗长们为谢家宝树培土施肥的精神吾族应当记之、功德世代不能忘却!
澄江谢氏家族千禄公派下第18世裔孙必明 撰
此文章是使用(随意网络)匿名投稿系统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