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福建省历史文化村观前村,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身,堪称人间仙境。她地处中国丹桂之乡--福建省浦城县东南 ,背靠红壤白壤泾渭分明的金银二山;隔南浦溪,与俗称武当山的金斗山相望。这座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
福建省历史文化村观前村,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身,堪称人间仙境。她地处中国丹桂之乡--福建省浦城县东南 ,背靠红壤白壤泾渭分明的金银二山;隔南浦溪,与俗称武当山的金斗山相望。这座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笔下超凡脱俗的金斗山, 犹如三柄宝剑,并立于蓝天白云和南浦碧波之间,将一个古旧的村落,捍卫在无数个世纪之前,风干,成为标本;正南方,高耸入云的仙莲岗与观前村隔溪相望,每年盛极一时的东南季风,经此会稍稍有个偏转,使得观前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仙莲岗下是著名的九石渡风景区,奇山异石,点缀在“之”字拐的粼粼波光之间,一处一景,美仑美奂。
老迈的观前村,石砌的街衢,浮桥,古渡,吊脚楼,时光在此凝成冰晶,折射出古往今来人类在此谋生存求发展的绝版信息。谢翱故居就在观前村南端。
谢翱(1249-1295)――宋末元初的著名文学家
史书记载:景晖公是谢翱的曾祖父,景晖公的弟弟邦彦公(谢邦彦,字仲硕)是福建名宦,他们的祖籍皆浦城。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乐耕,自号晞发子,福建省福安县穆阳樟南坂村人,宋末元初的著名文学家。南宋淳佑九年(1249)出生,曾移居浦城。父谢钥,饱学多才,着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诸书,复迁回长溪县西乡穆阳樟南坂,谢翱自幼从父学诗文。少年时即颇具诗名,咸淳三年(1267)赴临安(今杭州)考进士,未举。恭宗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开庭延平,署谘事参军。文天祥兵败,及闻天祥死,悲不自禁,只身游浙水,过严陵,登西台,设天祥主,酬奠号泣,以竹如意击石,歌招魂之词,竹石俱碎。因作西台恸哭记。元成宗元贞元年卒於杭州,年四十七。
1255年,年仅七岁的谢翱随父亲—一代儒士谢钥自当时的长溪搬迁到浦城的观前村定居,到二十八岁时(1276年)蒙古铁骑践踏到我们家园中来,这个时候,整个大宋王朝已无一兵一卒可调,就在这国家民族面临着危亡的关键时刻,谢翱毅然变卖积父子两代人二十一年之功而聚集起来的所有家产,招兵买马,赴南剑州(州治在現在的福建省南平市)文天祥帐下抗击蒙古大军,从而走进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英雄史册,宋亡之后,谢翱以大宋遗民的身份,埋名隐姓过着18年颠沛流漓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以深厚的文学功底,直追盛唐的诗风,写下了大量超绝他那个时代诗风的诗篇,成为整个宋王朝堪与比肩的杰出的诗人。讲到宋代诗歌,你就不得不讲到谢翱。
谢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浦城谢氏的骄傲,从七岁到二十八岁他读书学习在我们浦城,娶妻生子在我们浦城,率义师追随文天祥共襄国难,还是在我们浦城!
在观前村谢翱故居找到了立于明朝万历元年的谢氏宗祠前的《翱谢先生祠纪》碑刻。
谢翱的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他的后世子孙,应该把我们先人爱国爱民,矢志高远的优良传统承袭过来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尽我们浦城谢氏的绵薄之力。
谢翱自七岁到二十八岁在福建省浦城县观前村居住21年之久,是浦城县很有影响力的名人之一,只要打开因特网,搜索有关谢翱的信息,则关于谢翱的信息就有几十万条,全国许多学术机构都在研究谢翱,其居住地观前村又是省级历史文化村,浦城三大风景区之一九石渡就在村东南面,村部的南浦溪对岸是险峻挺拔的武当山。
谢翱是浦城谢氏始祖,在瑰丽无比的中华诗歌长廊中,他以直追盛唐的诗风,饱满的爱国热情成为宋代诗坛上一位重量级人物,我们浦城谢氏,不打谢翱文化牌还能以什么来扩大我们浦城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呢?我们别无选择!因此研究谢翱,以谢翱的名人效应提升浦城的知名度,让浦城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知道浦城,将对浦城政治、经济发展带来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谢翱又是浦城大部分谢氏宗亲的先祖,对于我们谢氏宗亲来说,更加关心的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特别重视家谱的研究和传承,而谢氏家谱中谢翱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会激励我们谢氏宗亲积极奋进,爱国爱家乡精神。
要让像谢翱这类先贤的精神流传后世,影响未来,我们谢翱研究会组织编修族谱就很有必要。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显而易见,家谱文化是对国史和地方志文化的重要补充。国史和地方志记其大事、全局;而家谱记其小事、局部。国史和地方志是主杆,家谱是枝叶。还可以这样说,家谱是国史和地方志的细胞。有了家谱,一个国家和地方的历史就极其丰富多彩与充实了。反之,没有家谱,国史和地方志似乎是水上浮萍。
编修家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活动之一,被历代人们重视。特别是李世民、文天祥、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史伟人、名人对家谱的重大作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江泽民说:“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二十世纪八十年以来,我国有关部门对传统家谱的收集、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极为重视,先后成立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上海图书馆谱碟研究中心“和“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太原)等等。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2001年2月7日,文化部办公厅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文件。并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地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人来到世界上,到一定的时候,总会想到我是谁的子孙,我是从何来,我的根在哪里?总想知道我的父母的父母是谁?祖祖辈辈又是谁?他们都怎样?年轻人总愿意向长辈们追问,长辈们也乐意向年轻人讲述。我们作为后代子孙,不知自己的祖宗,不知自己祖宗迁徙的来龙去脉,静心思想,我们从内心深处就会感觉到一种茫然无措的思绪,借助于谢翱研究会,为谢氏宗亲多做善事、好事是我们谢氏族人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家谱是族人根系所在,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的家谱里,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的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中国的家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 是我们敦亲睦族的“核武器”。
谢翱研究会成立之后,有一项很重要又必须去做的事就是修族谱。试想:我们宗亲绝大部分都是不可能上史册的名人,要将我们这辈人的生活情况载入史册的最好办法就是上族谱。因此整理古本族谱,编修浦城谢氏大宗谱的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对过去可慰谢氏祖先在天之灵,今天能将我们谢氏族人的情况遗留后世,这对未来我们的后代也尽到了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当今时代修谱有一点要有别于古人,那就是女系族人将入谱,从国家政策角度看,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一对夫妇只生一胎,最多两胎,因此男女平等;从科学的角度看,由女儿繁衍的后代子孙同儿子繁衍的后代子孙一样,他们的骨子与血脉中都保存着父母亲给予的基因,所以古谱中只有男丁才能入谱的习惯应当予以坚决的取缔。
涓涓细水,只有隔入大海才能不至于干涸,散小家谱只有编入大族谱才能流传久远。现在浦城各地的家谱也有好多本,若一村一地所修之谱,易因村民的迁徙而流失,集众谱而修浦城谢氏大族谱很有必要,我们还要将浦城族谱信息在网上发布,让世界各地谢氏宗亲与我们有着共同祖先的地方,将我们的族谱信息融入,这将有助于族人的族谱信息流传久远。
常言道:“亲管三代,族管万年”。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我辈今世不修谱,三代之后谁知你。无疑,家谱不仅为族人增添了光彩,而且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中华姓氏文化、家族文化、民族文化和炎黄文化的内涵,因此,谱书修成可分别赠给中国国家图书馆家谱文献中心、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本省、市、县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作为永久收藏,电子资料上传网上给全世界炎黄子孙研究。这样,既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了研究地方文献及家族人文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本姓族人寻根问祖提供了线索。
浦城旧谱大都编修于二十世纪初,至今已历百余年,只要我们谢氏族人能够回忆起曾祖父一代的情况,就能和古家谱的祖宗姓名情况衔接了,因此,修谱的工作现在着手正是时候,若再推后若干年,就将会因老人们的不断仙逝而无从回忆。因此,我们衷心地希望浦城谢氏宗亲们团结协作,亲力亲为,抢修族谱。
谱书一旦编修成功,是族人的一件大事、喜事、好事,上可无愧祖先,下能遗泽子孙,是族贤共同努力的结晶。但愿若干年后,后起之秀,再行续谱。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浦城大族谱早日修成.
此文章是使用(随意网络)匿名投稿系统投稿
此文章是使用(随意网络)匿名投稿系统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