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泰武安镇城关村后庵的谢氏宗祠宝树堂,被列为省级涉台单位。而就在台湾彰化县田中镇,也有座名为“宝树宫”的谢氏家庙,据考证,这一谢氏家庙发起人之一的谢天受,即《长隆谢氏族谱》中所记长泰谢氏第十一世传人。
走进后庵谢氏宗祠宝树堂,就可看见正堂后殿墙壁上,不仅悬挂着香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谢氏宗亲会敬赠的锦旗,还悬挂着许多与长泰谢氏分布、迁台路线等有关资料。作为涉台一大实物,后庵谢氏宗祠宝树堂见证了长泰谢氏与台湾谢氏的血脉相承、同祖同宗的亲情关系。
长泰谢氏探源
长泰谢氏始祖谢君篨,讳定,为开漳始祖谢二使派系,于公元1185年肇基长泰,被长泰谢氏尊为宋代大始祖。据《长泰县志》记载:谢君篨于公元1241年起任贡士、通判,后应前廊职事,转江宁簿,人称“千九判簿公”。谢君篨开基长泰时初居于正达(今坂里乡),后暂居邑北旌孝里长隆社(今岩溪镇甘寨村);元初,携眷属再迁居县治邑南,为长泰前后谢氏三宗始祖。
谢氏子孙人丁兴旺,英才辈出,据民国版《长泰县志·选举》及清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谢氏在三朝之内共有谢谦亨、谢履亨、谢元鸿等13人担任官职,其中尤以谢谦亨为最。谢谦亨是长泰县最后一个文科进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历任军机处行走、员外郎、江南道御史,为政时多有建树,深受百姓爱戴,人称“吉老”。
情浓于血的谢氏亲缘
据了解,目前谢姓在台湾分布广泛,人数众多,在台湾姓氏人口数量排序中名列13位。其中,仅长泰谢氏迁往台湾北港繁衍至今,人数就达数万人。
据乾隆十一年修撰的《长隆谢氏族谱》记载:明清时期,有十一世至十五世族裔共25位谢氏族人先后到台湾云林县北港等地谋生,如:十一世谢二基、谢天受、谢三婴,十二世谢炳琯、谢炳鼎、谢心吾、谢荫、谢婴、谢三、谢乞、谢怨,十三世谢尚孙、谢魁、谢尚奴、谢尚舟、谢尚添、谢开龙、谢尚谅,十四世谢长申、谢长侍、谢郎、谢长汭,十五世谢申彬、谢申生、谢申佑等,经历几百年的繁衍生息,谢氏已成为当地望族。除云林县外,在台湾馆藏的50部族谱中明确记载:南投竹山镇谢氏、高雄弥陀乡谢氏也是由漳州长泰县迁去的,这些足见两岸谢氏血缘之亲厚。
与长泰一样,在台湾各地也修建有众多的谢氏家庙,这些家庙共同昭示了两岸谢氏同祖同宗的历史事实。其中,台湾彰化县田中镇的谢氏家庙便是两岸谢氏亲缘不可分割的有力佐证之一。据考证,这座名为“宝树宫”的家庙始建于明末,于道光二年由谢氏天受、天舜、谢汝换、谢汝生等谢姓族人共同发起筹建,为木造庙宇,以奉祀谢氏先祖,并命名为谢氏家庙。发起人之一的谢天受,即《长隆谢氏族谱》中所记长泰谢氏第十一世传人。
一波三折的团圆之路
浅浅一弯海峡,隔不断两岸的血脉亲情。长期以来,为实现两岸谢氏宗亲团圆之梦,长泰谢氏宗亲多方探寻赴台后裔宗亲,但所获甚少。与此同时,台湾长泰谢氏宗亲也在通过各种渠道不懈地寻找自己的祖地。据长泰谢氏联谊会副会长谢青年介绍,2002年11月3日,台湾一行6人代表云林、彰化的谢氏宗亲,几经辗转,先到下房瞻依堂,后在宗亲谢聪海、谢炳福的带领下,又来到长泰县城后庵宝树堂寻根问祖,并带回相关影像资料以备考证、联络。
宝树长青,敦亲睦族。为了尽快寻找到迁台宗亲后裔,长泰谢氏宗亲前后参加世界和全球谢氏宗亲联谊会恳亲大会。2006年6月,长泰谢氏联谊会谢培元、谢党建、谢宗文、谢福来在应邀参加世界谢氏宗亲第12届恳亲大会时,获知台湾谢氏也有人到会,欣喜不已。后来,通过世界联谊会秘书长台湾谢金乾先生,首次与台湾云林的谢氏宗亲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