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邯郸市复兴区的复兴路和人民路之间,有一个名叫“谢庄”的村子。它东临京广铁路,南面是赵王宾馆,北面是樱花会馆,西面紧邻赵都古村王郎。 谢庄,顾名思义就是以谢姓家族为主体的村子。根据谢氏家谱及其它相关资...

在邯郸市复兴区的复兴路和人民路之间,有一个名叫“谢庄”的村子。它东临京广铁路,南面是赵王宾馆,北面是樱花会馆,西面紧邻赵都古村王郎。
谢庄,顾名思义就是以谢姓家族为主体的村子。根据谢氏家谱及其它相关资料证实,谢家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移过来的。
在谢庄村东紧贴京广铁路边上,有一座谢氏祠堂,南北朝向,占地亩许。里面有谢氏祖先的画像,记录谢家六百多年前从移民邯郸的历史过程的铭文。特别珍贵的是院中立有一块明弘治年间孝宗皇帝朱佑樘褒奖谢家祖先谢景星夫妇事迹的御制功德碑。另外还有谢景星夫妇的合葬墓,及墓志铭顶盖一块,这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真迹实物。
元朝末年,战争频仍,水、旱、蝗、疫不断,山东、河北、河南百姓死伤十之八九,多数地方赤地千里,人烟稀少,出现“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悲惨情景。当时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明洪武帝朱元璋明白:“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他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 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时50余年的移民运动从此开始。
据明实录等文献记载,洪武年间,官方组织向河北移民一共有9批,分别在洪武四年三月、四月,洪武五年七月八月,洪武十七年夏,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
其中洪武四年、洪武五年、六年的移民,迁入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兴、宛平,河北三河、滦州、固安、保定等地,成为明代河北地区较早的官方的移民。
从洪武十七年以后,官方组织向河北移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地少人多”的山西中部泽、潞、沁等州的贫民。根据“狭乡之民移就宽乡”的政策,官府给这些缺少土地的贫民分发河北无人耕种的土地,组织他们迁居到河北真定、大名、广平、彰德等府和北平州县,也就是集中在今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等地。
据此分析,谢家迁来邯郸的时间应当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以后,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邯郸虽然曾有过赵国时代的繁华与辉煌,但到了明洪武时期,连年的战乱和灾害使得这里人烟稀少,城廓破败,满目荒芜,人们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
按照官方的移民安排,谢家祖先在距离邯郸城西南约两公里的沁河北岸一片土地上安下家。西北部与他们紧邻的是同时期从陕西迁来的裴氏家族,正西一公里处是本地老庄王郎村。这里土地肥沃,河渠纵横,交通便利,接近城市,是进行农耕生产和定居生存的绝好去处。
谢氏家族自明代初期移民定居邯郸以来,逐步形成明礼诚信、仁义忠孝、克己守法、团结友善、淳朴敦厚、勤劳节俭的良好家风。他们和其他万千背井离乡来到这里的西部移民一样,通过历代人的辛勤劳作艰苦奋斗,在邯郸大地上扎下了根,繁衍后代,终于发展为今天富裕兴旺的谢庄村。
这里在解放初期还全部是谢姓人,后来陆续迁入一些其他姓氏人口,组成一个团结和睦共同生活的幸福家园。如今谢庄村人口已超过3000人,其中谢姓后人就有2000多人,占全村人口70%以上。
在邯郸的历史上,谢姓人还分别转迁到其它地方,自成一支发展延续。分布地区主要有城里的常谢庄,邯郸县的牛叫河,以及磁县等。
谢姓人勤劳忠厚,积极进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有成就的知名人士。
谢景星(字天瑞)是移民邯郸谢家后人(代数不详),他自幼聪慧,饱读诗书,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考取进士。先后任来安和东安县令,后擢升开封府同知。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升陕西汉中知府。他在任期间克己勤勉,励精图治,取得很好的业绩。明史资料显示,他任来安令时,“厘弊薅奸,不数月百里一新”。在当时世风日下,匪盗四起,政疴沉积,民不聊生的情况下,能够大刀阔斧的厘正规制,拔奸除害,短短数月就使得来安境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改变面貌,迅速达到“百里一新”的局面,这充分显示出他的干练才华和稳健风格。孝宗朱佑樘十分赏识他的才干,不久又调他到情况更为复杂的东安任县令,同样取得十分突出的政绩。仅两年后,他就升任开封同知。
开封是宋代东京汴梁,曾为一国之都,当年繁华程度无可匹敌。虽然朝代变迁,物是人非,京城已迁往北京,开封成了昨日黄花旧朝废都。但那里依然大气磅礴王风未散,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洪武帝朱元璋开国之初有一度曾想定都开封。谢景星能够到这样重要的地方任府衙同知,官级正五品,可见孝宗对他的器重程度。
谢在任上“躬亲案牍,参武钩考,宿弊尽除”,说明他是位擅长处理复杂事务的人,皇帝朱佑樘在表彰谢景星的御文中称赞他“实优于集事,践政既久,谙练愈深,……旌奖之频仍,肆声称之……特进阶奉政大夫”。
他不仅从政有方,业绩显著,而且文华横溢,尤善文章诗赋。明弘治十一年,会同御史沁水李叔渊编纂刊行当时文坛颇具影响的《河汾诸老诗集》八卷,时称该诗集文章“超然拔俗,吉光片羽,弥足宝贵”。谢景星本人诗才高雅,他写的歌咏邯郸的诗:日落台高生古愁,漳河东去水悠悠,北来更有沙丘雁,断影新添一夕秋。可谓古代描写邯郸风情诗歌中的上乘之作,此诗刻碑至今依然存留在古赵丛台之上。
弘治十八年(1504年),谢景星擢升陕西汉中知府,授中宪大夫职级。其时汉中远离朝廷,山谷险阻,社会秩序混乱,民不善安居,喜流动,难于管理。当地盗匪猖獗,特别是那些以攫取矿产资源为生者,更是相互争夺殴斗杀戮成风,历任官吏对此束手无策。而且同府武将也自傲欺生,虽与知府同执一地之政,却“素多侵侮”,谢景星却能够顾全大局以诚相待“处之有道,皆帖服”。对那些流民散户,他“为编户籍,俾主客具得其所”。对“其他冶矿徒,恤栈驿,善政率如是”。
弘治十八年的四月初六,为褒奖谢景星的突出政绩和优良品德,朱佑樘亲拟御书诏告天下,并为他在家乡邯郸谢庄立功德碑一通。铭文历叙谢景星各个业绩及功德,号召百官以他为表率克己奉公报效国家,同时也勉励谢景星“恩当图报,勤劳勿替”。诏文还特对谢景星的夫人赵氏进行了褒奖,说她“出自名门,嫔于良士,(征?)勤自励。动必协于家规,礼义相成,志不违于姻训,式全妇道……兹特封为宜人”。夫妇极尽殊荣,名扬乡里。
谢景星夫妇先后离世后,二人合葬于邯郸城西沁河之滨的先辈祖坟内,弘治皇帝御制的功德碑就安放在墓旁,碑的龙纹顶帽上刻有“奉天诰命”的字样。碑的正面全文铭刻着明弘治皇帝朱佑樘褒奖谢景星夫妇品德业绩的御诏。碑的下面为赑屭底座。现在该碑还被保存在谢家祠堂中谢景星夫妇墓前,只是因长年的风蚀,碑面字迹已斑驳剥离模糊不清。他们的墓道中有墓志铭,现留存仅有墓志的顶盖一块,一面刻有“皇帝御赐”字样,另一面刻着“大明朝汉中府知府中宪大夫谢景星”。这在当时应是很高的礼遇了。
据谢家第十八代孙(因历史资料缺失无考,谢家后来代数从谢景星算起。)谢彦忠先生介绍,现在的祠堂和墓穴已经不是原来的地方。谢家的祠堂和陵墓因城市建设曾经数次迁移,最后安定于现址。曾经参与迁墓的谢氏后人讲,谢景星夫妇墓规制很高,有长长的墓道,青砖砌就的高拱顶及严密的墓室。墓室的底部放进去水,数百年不会干涸。墓棺用锁链吊起栓在两根粗大的方梁上,悬于水面。另外墓内还有御赐配剑、玉带扣及时候日用品等物件作为陪葬。
谢氏曾有一支后来迁到邯郸县牛叫河村,于清代康熙年间又出了一名进士,叫谢鹏程,字扶九。史料介绍,谢鹏程“天性孝友,非公事不入公门”,可见他气节清雅,不喜攀附显贵。他不求官禄,只好读书,“博览群书,手不释卷”。他心胸宽厚“大德容人”,有一次因事得罪了村中一无赖泼皮,那人“恃凶骂其门,公闭门不与较”,不跟那泼皮计较,博得村人的夸赞,“遐迩同钦”。谢鹏程不仅清高敦厚,且仗义惜才,倾心扶掖那些家庭贫苦而又有才华的学生。他在保定府衙做文职官员时,公务之余向当地学子授课。有博陵县学生尹某家庭贫困,而谢鹏程爱其勤奋聪慧,“览其文,知为大器,乃留署训课,饮食教诲,朝夕无间”。
尹生感激谢鹏程对自己的扶持教诲,学习愈加刻苦,没过几年就取得巨大进步,考入高官(至显宦),这时候谢已经“八十岁逝世矣”。后来尹某任河南巡抚,途径邯郸,因思谢鹏程生前对自己的大恩大德,到谢公陵前连续哭祭三次(三复流涕)。他寻访谢氏后裔,准备厚重报答。谢鹏程之子谢肇吉,秉性酷似其父,“素尚廉介”,从不羡求富贵。河南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造访谢家,邻居们都引以为荣,而谢肇吉却避而不见(竟不之顾也)。
谢庄因为紧邻邯郸古城,地处城乡结合部,从前多数人以菜蔬种植、工匠手艺、客栈贸易、农土产品制造等为业。在明清及民国时期,谢庄的粉坊远近闻名,村里好多人家从事粉条粉丝粉皮的粉制品的生产。清末,法国人在邯郸修筑京汉铁路,谢庄人大都参与了铁路建设。铁路修通后,聪明的谢庄人率先紧临火车站的北侧建立了货运栈。在当年邯郸站周围众多货栈中,谢庄开的为数居多。
谢家第十六代孙谢德光开设的“德光货栈”就是一个范例。他们帮助南北客商把货物按需求进行集中或者分发转运处理,方便铁路与公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连接,同时也买进卖出搞贸易,促进了当地的物资交流。1937年10月17日,日军片桐旅团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占领邯郸城。谢德光深明大义,坚持民族气节,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服务,毅然关闭了已经开设了多年的货栈,回家养猪为生。
谢家第十六代孙谢运昌抗战初期参加革命。因为他家在邯郸并且家族中经商者多有门路,组织上派他在八路军129师兵工厂做对外采购工作。他经常化装成商人来往于当时还是敌占区的邯郸、石家庄一带,通过谢家生意关系为我军兵工厂采购大批紧俏的军用物资。谢德光也利用他多年开办货栈的人际关系,帮助谢运昌完成采购任务。解放后谢运昌到国家兵器工业部门工作。
还有一件事情值得谢庄人骄傲。因为谢家人早期多为在邯的外国运输单位工作,有一批会开汽车的人,这在六七十年前可是个十分稀少的技术。抗战后期,随着我军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发展,需要大批包括汽车驾驶在内工业技术人才,谢家有数十人分别加入八路军和根据地政府的革命工作。解放战争开始后,因为这批人的具有熟练的汽车驾驶技术,他们中间有人跟随刘邓大军南下,有的则留在晋冀鲁豫根据地进行后方建设,还有的分配到其它地方。其中谢英烈早期在八路军129师为首长开车,解放后进入国务院工作,担任中央领导车队队长,从50年代中期开始给邓小平同志开专车,时间将近十年。解放初期谢家这几十个司机师傅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专职司机,有人戏称谢家开汽车的是新中国第一代汽车驾驶教师。
谢家第十六代孙谢顺修抗日时期参加地下革命工作,作为交通员为我党我军传送情报。一次在执行任务中被敌人发现,被敌人追到邯郸西部的百家村外的小树林中,他连忙钻进一堆玉米秸堆里躲避。敌人用刺刀乱捅,有几刀几乎贴着脸面和身体穿过去,但都没有扎着,他幸免于难。土改时他成为谢庄村的第一任村长,带领大家积极参加土改运动,进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解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他虽然早年参加革命,却一直安心在家当农民,从不跟党和政府要求什么待遇,于1962年安然去世。
还有位传奇性人物谢体正,生于1893年,常自豪地说自己与主席同岁。他是谢家那时期较有文化的一个,号称谢秀才,又称老先生。1906年之后他曾经全程参加了京汉铁路邯郸段的建设工程,当时他才十几岁,因有文化被建设方选中,跟随法国工程师干活打下手。
当时法国人画图或者标记号都用红蓝铅笔,这在当时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物件。谢体正干活时经常好奇地把玩摆弄那红篮铅笔,有个法国人鄙夷地说,你们中国人只会讲什么四书五经教书写字,根本搞不了工程技术。外国人的话深深刺激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从此发奋苦读学习,进步很快。但因为当时条件限制,无法使自己去读工业技术类学校,但他努力发奋教育后人认真学习掌握各类文化知识,建设国家为国争光。他当家族中的教书先生,培养后代,那时候叫家塾,是专门为培养本家族后人而设立的学堂。谢家后来学业有成者大都从小就接受过他的教诲培养,连周边村庄许多学生也慕名前往求教。
他深明大义开通正直,早年就接接受革命思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邯郸建立以后,他多次解囊资助革命事业。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把家中数十亩田地和家产全部捐献给革命事业。他年轻时在汉口还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参加过讨袁战争。他心胸开阔为人和善,过着从容淡定与世无争的生活,喜好书法,写有一笔功底深厚美观漂亮的字。他因饱有文化知识渊博并且品德高尚而深受族人及村民们的敬重,几十年来村中凡生有儿女都要由他来起名,现在全村绝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是他给起的。1981年后老人以86岁高龄无疾而终。
如今,这些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谢氏后人们,早已完全融进古赵邯郸这块广袤的土地,这里成为他们家族赖于生存发展延续血脉的根基。他们的后人们分布全市、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正在为第二故乡邯郸的复兴和腾飞,为建设人类共同的幸福家园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