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龙川居民与江西土客家的血缘亲情
粤东北龙川县,自建县至今2200余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3郡 ,龙川为南海郡4属县之一 ,赵佗首任龙川县令。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越地,分其地为南海等9郡 ,龙川又为南海6属县之一 ,包括今广东河源、兴宁、龙川、五华、和平、海丰6县,连平县大部分及紫金、平远部分地 。秦汉相继,以官吏守疆、军吏戍边、移民实边,龙川置县,必以一定数量的内地徙民为基础。唐进士韦昌明《越井记》载:“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 文中龙川,应指唐时龙川地,而非秦汉龙川地。史载:“汉末建安至于东(西)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士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 六朝间也未有间歇,《大埔县志》载,东晋安帝时以流民营地在今大埔置义招县,同属粤东北的龙川也应有流民迁入。东晋、南齐,从龙川分置兴宁、海丰、河源等县,兴宁一度又分出齐昌县,正是龙川地人口与聚落不断增多的明证。然从总体上看,以番禺为中心的南海郡,“其南多贸易之场,其北则荒凉”,“南富北贫 ”,处北的龙川自然难以吸引和留住南迁移民,因而,唐以前的发展,较南海郡他县相对滞后。宋以后,以来自闽西、粤东北、赣南的移民较多迁入为契机,龙川进入加速开发期。《龙川姓氏渊源》称:“根据龙川现存的一些姓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宋明时迁居龙川的居多。其迁入路线,一条由江西经福建迁嘉应州再转迁龙川,一条由江西直接迁入县境。 ”本文综合各地宗谱,首先论述宋至明初江西不少居民直接或间接迁入龙川的原因和事实;其次对明中叶至清,龙川又有不少居民迁赣的原因和事实也作一阐述。所论龙川,以今龙川县地为主,间及宋时循州(包括今兴宁、龙川、五华、和平、连平大部分及平远部分地)和秦汉龙川地。
宋至明初江西向龙川移民之原因与事实、江西居民或直接或间接迁入龙川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闽粤赣三省开发的大势所趋。江西的开发,自先秦至唐,一直居于三省之先。从新石器时代历三代至春秋战国,考古遗存成一完整序列,秦时已设立10县 ,说明先秦得到一定开发,有较多的居民聚落。在南方内陆省中,江西拥有由北方通过长江进鄱阳湖穿赣江越大庾岭至岭南的一条水路交通要道,在尚未有公路、铁路的时代,江西是南北内河交通的枢纽。闽粤虽有傍海的优势,但海道不及内河安全。所以,秦汉以来,江西与中原的联系一直比闽粤密切,北方移民也多沿这条通道下江西、转他地。西汉末江西增至18县,有67472户、351965口 ,东汉虽只增3县,但户口数分别增长4.8倍和3.7倍有余 ,这非人口自然增殖所能及,说明汉时入赣移民已不少。历六朝至唐,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因“土肥物富,避乱南迁者,多寓兹土” ,赣北、赣中得到较快开发。唐元和间,全国户口数普遍下滑,只有11州有增,其中江西占3州(饶、吉、洪) 。全省8州37县,洪州设上都督府,其他7州均上州,除3县为中县,余34县均紧、望、上县 。同时期福建设5州25县,福州设中都督府,余4州二上州二下州,有11县为紧、望、上县,3中县,他11县皆中下县 。广东18州68县,广州设中都督府,余17州皆下州,广州13县中南海,番禺属上县,另11县均中县,循州有曲江1上县,4中下县,其他50县皆下县 。从《新唐书》的这一记载可见,唐时三省的开发是有一定距离的。
而由江西唐时开发的迅猛势头及三省开发的这一差距决定,一方面,唐以后,江西赣南很快进入开发的加速期,唐前期便新置2县,唐中叶又添1县,五代南唐短短几十年新建4县,北宋初又再置2县。至此,除了崇义和最南端3小县建于明清,今时赣南17县的规模大体确立。北宋崇宁间,虔州、南安军共有户310153,口757709,与唐天宝年间比,户增8.2倍,口增2.7倍 。另一方面,唐末以后,在赣北、赣中乃至赣南部分地区人口渐趋饱和时,江西新老土著及此间还不断南来的中土之民,开始较多地向外发展,除了往西南过大庾岭入粤北,往西入湖南,更多的人把拓展的出路盯住了往东的闽西。福建自唐初建漳州后,闽西汀州的开发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其时福建其他州本身的基础开发还在进行中,调整不出大批劳力充实新州,因此,赣中赣南成为闽西开发中不可或缺的劳力输出地。两省界邻的武夷山脉在石城与宁化间低平的站岭隘,是赣民入闽的主要道口。紧邻石城县的宁化石壁片村,有方圆百余里的平坦开阔地,这一自然地理优势,使石壁成为赣地移民的聚散要地。赣移民将宗支播衍闽西,后裔又在闽西赣南甚至赣中之间辗转迁衍,因而唐末至北宋,闽西、赣南的开发齐头并进。至北宋崇宁间,汀州虽属下州,但所属5县除清流不明,长汀、宁化均望县,上杭、武平为上县,有户81454,与唐天宝年间4690户比,户增17倍(唐时多一沙县,宋时多一清流) 。南宋初增连城县后,除了永定县后置,清时汀州的规模已基本确立,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再一方面,前述唐时粤地的开发状况,也未达到唐末后广州、韶州中上县有较多富余劳力往粤东北山区输出的程度,所以当地的开发,是待北宋时,闽西、赣南得到初步开发后,两地劳力逐步向粤东北转移才有显著变化的。唐代循州地,宋代分为循、惠二州,宋代龙川所属的循州,只包括唐代循州的兴宁、雷乡(今龙川县地)2县,北宋神宗时分兴宁置长乐县,3县均为望、上县。北宋崇宁间,循州有47192户,若加惠州61121户,与唐时循州9525户相较,户数增长10倍以上。宋代惠州4县,河源紧县,归善、博罗中县,海丰下县,时惠州的开发已不及粤东北龙川所在的循州 。这正是龙川所在的循州有移民大量涌入的反映。二是赣南、闽西、粤东北相邻的地理位置,相近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上的传统联系,也是强化这种移民流向的一个原因。秦汉以来,三省交界地客观上存在一块因地理、自然及历史原因形成的、不隶属同一政区而又彼此交往较密切的地域,不少学者认为它是汉初南海王织的封地。又史载,南海王反,“以其军降,处之上淦 ”上淦地一般说指今江西新干若此,赣中与交界地也早有联系。这种因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形成的联系,加之赣地开发较快,决定了交界地的全面开发主要依赖于赣地输出的劳力。又据江西畲族谱,在汉民大量殖入前,交界地的土著民主要是畲族先民。畲族先民商代南迁粤东潮州凤凰山,后渐往三省交界地发展 。唐时漳州也是畲族先民居地,陈政、陈元光父子为开漳付出了两代人的生命说明唐以前这一地区畲族先民势力较大。但先期殖入的交界地汉民,特别是赣地汉民,在赣南开发中,已经有过与畲族先民接触、交往、共处的经历,所以,对开发畲族先民较多的交界地,赣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能用较和平的方式与之共处,因而充当了闽西、粤东北开发的一支生力军。龙川姓氏的先民无论直接或间接迁入的大都是由江西而来,其原因,谅可从上两点找到答案。
证之谱牒 ,龙川不少姓氏,确与唐宋前江西同姓有血缘联系。例如黄氏:据龙川谱,龙川黄氏分布最广,有258村,多系五代宋初黄峭山子黄井的后裔。黄峭山邵武人,似与江西无关,其实不然。据石城北关谱所载“城公遗训”,邵武黄氏迁自赣东北信州。峭山殁后,一说葬抚州送凤洞金元阁,也见两地黄氏的关系非一般。峭山12子分居江西的,综合各谱记载,有黄井、黄城、黄洋、黄虎、黄曜5子,分居今南丰、黎川、瑞金、丰城等地,数子之裔分衍更广。峭山之子分居福建的黄化、黄荀、黄永、黄橙4支之裔,宋元间也多播衍入赣。龙川黄氏一世祖景升,传自分居南丰的黄井,后裔由南丰迁梅州,又迁回南昌,至景升,南宋末因仕宦移居龙川。又刘氏:据龙川谱,龙川刘氏分布有179村,远祖系汉景帝子刘胜之裔,奉唐末人刘祥为入闽祖,南宋人刘开七为入粤祖。开七子广传有子14,其中有9子支系衍入龙川。汉代,刘氏皇族因分封、仕宦分布极广,江西仅同属景帝之裔的就有江都易王刘非、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非曾任豫章太守,第9子守陵定居南昌县 ,刘发子刘仓封安成(今安福)侯,刘成封宜春侯,刘拾封建成侯,子孙世居其地 。龙川刘氏入闽祖刘祥三兄弟,兄迁衡州,弟迁安成,说明刘祥所自的刘氏,与湖南、江西的刘氏一直有一种血缘上的认同感。从刘祥传至刘开七,此间祖也在闽赣间迁徙不定。崇义谱载,五代有支裔迁南康,其子后唐时任虔州总镇团将。至开七子广传,为瑞金令且葬瑞金。广传14子中,有4子分居江西,14子传80余孙,在交界地交互播衍。据龙川谱,由江西直接迁龙川的有9房巨江,子城池从进贤迁入;11房巨河,子宁善居泰和,至曾孙文兴,明洪武间,以军功授武德将军,奉旨迁移龙川城内。又有13房巨浩,至孙武子由贵州回迁瑞金,后再迁龙川。又曾氏:据龙川谱,龙川曾氏分布有108村,大都为曾孙广新之裔。迁赣祖曾据,西汉末,耻事新莽,携族人数千徙庐陵,成为南方曾氏共祖。自汉至唐,曾氏广布于赣地吉、抚、虔、袁诸州,并有永丰、南丰、乐安三大聚落。唐宋后,三房曾氏均向闽西、粤东北拓展。永丰房,五代宋初曾颢及曾岂页之裔徙河源大湖田(宋时龙川地),曾顼徙闽,曾瑞林、曾载阳徙宁化;南丰房,宋元间,曾肇孙发初,曾巩之裔存义、曾克,曾准之裔曾荣徙闽西宁化、上杭、永定等州。乐安房,唐末曾中彦徙宁化,至曾裕振元末徙粤东北,北宋时,曾淳徙宁化,淳孙曾褓再徙程乡、长乐(今五华),曾经南丰徙宁化,孙佑孙、祯孙徙长乐,佑孙子广新落业兴宁,生九“甫”,其中七“甫”之裔衍入龙川。
又杨氏:据龙川谱,龙川杨氏分布有135村,大都系杨云岫之裔。云岫父杨辂,晚唐官吉州剌史,遂留居。辂生9子,其裔多居吉赣等州,而以庐陵杨氏为盛。子云岫筑居梅州,其裔元末明初有善卿、贞秀、万春等由长乐、兴国等地迁龙川。又邹氏:据龙川谱,龙川邹氏分布有119村,传自江西吉水。得姓祖传至30世显威,南朝刘宋时由雍州迁江西,唐以后衍居抚、吉、洪诸州。南宋时有邹应龙,庆元进士,生子13,或居江西,或居福建,居长汀四堡的三、六、八子之裔多经大埔、梅县入龙川。又有应龙之后邹希尧,官吉州剌史,家吉水,传4世至时中,元至元间商游龙川,遂定居。龙川邹氏奉希尧为一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