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谢氏源流 >> 内容

重温“伟大的母亲李氏”

时间:2018/10/8 22:14:48 点击:

  核心提示:重温“伟大的母亲李氏” 申伯(安公系)75世谢枋得(1226-1289年)是江西信州(今上饶)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妣李氏生三子:勇义﹙早卒﹚、熙之、定之, 在战火的考验下,这位善良的女性...
重温“伟大的母亲李氏”  
申伯(安公系)75世谢枋得(1226-1289年)是江西信州(今上饶)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妣李氏生三子:勇义﹙早卒﹚、熙之、定之,
  在战火的考验下,这位善良的女性,就是南宋谢枋得的妻子,自己在侍奉公婆,教育孩子。当时,这种家庭、这种生活,令人向往。遗憾的是,幸福的日子太短暂了。战争,打破了和平与宁静,战火,焚毁了幸福与甜美。元兵南侵,把李氏温馨的梦击得粉碎。
身为朝延官员的谢枋得,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江西弋阳领兵抗元,因孤军奋战寡不敌众,不幸兵败,为了躲避追捕,他弃家出走,隐姓埋名,潜居福建等地,续续开展抗元斗争。谢枋得为人豪爽,且很讲忠义。元军惧怕他再举义旗。于是发出悬赏令,到处搜捕谢枋得,而且连他的家人都不放过。面对元军的搜捕,李氏决定携家人暂时躲避。这一天,她与谢枋得的母亲桂氏夫人商量道:“眼下元兵四下里搜捕,他们抓不到枋得,一定会来抓我们的。我想咱们还是避一避,一来为了孩子,二来也可使枋得安心。母亲意下如何?”婆母觉得媳妇说得有理。“那咱们赶快收拾一下今天就走。”李氏说着就要起身。“别急!”婆母摆了摆手说,“我这么一大把年纪就不躲了,你带两个孩子走吧!”李氏一听,急了:“怎么行?我怎能把您丢在家里不管呢?”婆母说:“自你嫁到谢家,乡亲邻里谁不夸不你孝顺贤惠?我自己也常想,谢家真有福气,有这么一位好儿媳。今日之事,实为万分火急,你带着我恐怕谁都逃不出去,况且,我这把老骨头,即使给他们抓去,他们也奈何不了我!你放心吧,我自有办法对付!”“不行,您一定得跟我们一块走,就是死也要在一起。“傻话!”婆母亲见李氏不肯走,板起脸说:“你今天怎么啦?这么糊涂?我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啦,还怕那些虎狼之徒吗?快走吧!”李氏再三劝说,婆母桂氏终是不肯同行,无奈,她只好惜别婆母,带着儿子谢熙之、谢定之出门避难。”经过种种艰辛,李氏母子三人躲入贵溪深山之中,渴了,喝一口山溪;饿了,以野菜野果充饥;累了,山洞便是他们的栖身之所……然颛,即使是在避难的日子,李氏也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她教孩子吟诗词名篇,给孩子讲述民族英雄的事迹……环境虽然险恶艰辛,但母子之间却是情意融融。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大约半个月后的一天,山下拥来一群逃避战乱的百姓。李氏赶紧找到一个邻居询问婆母桂氏的情况。邻居告诉李氏:“谢家少夫人,你的运气真好,如果晚半天,你们恐怕就走不脱了。 “我婆母怎么样了?”李氏焦急地问。“她被抓走了!”邻居回答。“抓走了?”李氏顿觉心如刀绞,不禁泪眼汪汪。”你别急,前几天他们又把老夫人放回家了。‘邻居说,”听说老夫人被抓后,元兵要她交出枋得先生,可老夫人只是说:’老妇今日当死,如果以前我不教儿子读诗书、懂礼义,那就不会做个忠臣,我也就不会有今日之难了;而今日之难,却足令老妇欣慰!所以老妇只愿早死!’元兵见状,拿她老人家没办法,关了七八天便放她回家了。李氏长吁了一口气,深为婆母不屈不挠的气节感到骄傲。
山中避难生活,一晃就到了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冬天。也不知是怎么漏了消息,元兵得知李氏藏于贵溪山中,便派重兵包围了这座山。他们搜山数日,却一无所获。于是,便命士兵搜查边喊话:“山上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快将谢枋得的老婆、孩子交出来!”“谢枋得的老婆,赶快出来,我们就要放火烧山了!”“各位百姓注意,我们只只抓李氏母子,若他们还不出来,我们将见人杀人,见村烧屋!……
  寒风啸吟,一派肃杀。在或疏或密的树丛隙缝中,可以看见元兵的帽盔和闪亮的刀剑。杂沓的脚步声枯叶的窸窣,树枝的折断声,和元兵的喊叫声混在一起,风把这些声音灌进了一个用茅草遮掩的洞口里。李氏带着谢熙之、谢定之正和许多百姓一起躲在这个山洞里,那里是一具像葫芦似的大山洞,山洞里全是逃避战乱的人,大家屏息静气,面面相觑。一个受了惊吓的孩子哇地一声哭出来,年轻的母亲慌忙用巴掌捂住了他的嘴。孩子憋得面红耳赤,挥手蹬腿拼命挣扎。李氏看看自己的孩子又看看那在母亲的巴掌下挣扎的孩子,神色庄严肃穆。元兵野蛮的吼叫声在坚硬的洞壁上撞进击着,发出嗡嗡的回音。李氏走向那位母亲和孩子,拿开了那只捂着孩子嘴巴的手。孩子的脸已经变成了紫色,许久他才一点点地恢复地来,悠了一口气后,又张嘴大哭起来,母亲又立即捂住孩子的嘴。李氏拿开发那只手,“谢谢你,嫂,”李氏说,“让孩子哭吧,别捂着他,我也是当母亲的,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我不能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伤害了你的孩子。”李氏转身对谢熙之和谢定之说:“孩子,今日百姓待我们母子情义你们都亲眼看见了,倘若日后你们能侥幸得以生还,切不可忘了百姓和国家,要知恩图报呀。”两个孩子噙着热泪点头。李氏心想:“假如我不出去,必将连累他人。”经过思考,她还是决定带着幼子走出山洞。百姓见状,便纷纷劝道:“谢家大嫂,可千万别出去呀!”“少夫人,即使您母子出去,我们也不见得能保性命,要死咱们一块死!”……李氏十分感动,她说:“谢谢乡亲们!元兵搜山,是冲着我们母子三人来的,我岂能连累大家?”说完,李氏毅然地带着两个孩子走出山洞。元军俘获了李氏母子,十分高兴,他们迅速将李氏母子押往建康(今江苏南京)。经过多次严刑拷问,李氏始终未讲出谢枋得的下落。无奈,元军只好另施毒计,逼迫李氏“改嫁”元军的一个将军,以此来侮辱李氏及谢枋得的人格。一日午后,狱卒打开牢门,对李氏嬉皮笑脸地说:“恭喜,恭喜,明日你将成我们将官的夫人了!哈哈哈……”狱卒的话像雷声般从李氏头顶上碾过,面对拷打甚至杀头,李氏可以做到毫不皱眉,既不是拷打也不是杀头,而是比拷打和杀头更令人难以忍受的对人格和尊严的侵犯!李氏凛然地看着如皮无赖般的狱卒,斥道:“卑鄙!”声音冷得像冰一亲,使人不寒而栗。牢狱里潮湿龌,光线阴晦,李氏静静地靠墙坐着,两个孩子依儇在她身边,她神色镇静,目光柔和,跟两个孩子说着话。……同室狱友见李氏如此哀伤,于是有人劝好心产:“谢夫人,你何必这么想不开,你的丈天知道是死是活,还不如答应他们,好歹也是个官太太啊!再说,也可把两个孩子哺育成人呀,这也算对得起你的丈夫了!”李氏淡淡一笑,说:“那我算什么呢?岂不是猪狗不如吗?”夜已深了,一轮清月悬在天庭,水一般的光辉洒入窗内。同室狱友都已进入梦乡,两个孩子也在酣睡之中,她凝视着酣睡中的爱子,心中卷起无法平息的波涛。然后,李氏深情地在他们的脸蛋上分别吻了一下,在心里说:‘孩子,母亲走了……“说完,解开裙带,自缢而亡。清晨,两个孩子醒来,发现母亲死去,悲啼不已,李氏一身缟素,在孩子被泪水模精了的双眼中,分明是一朵洁白的兰花。普普通通的李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就这样用生命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纯洁,写下了一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诗篇!(转自母爱网)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